4月25日,自治区畜科院饲料研究所、新疆奶产业技术体系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赵学明研究员、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刘红云教授、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林淼副教授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会议由院科技管理部副部长刘燊主持,来自新疆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共计8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会上,赵学明研究员以“牛体外胚胎生产和冷冻技术研究”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种质资源保存与遗传改良领域的研究进展。团队通过优化体外胚胎生产流程、革新卵母细胞培养体系,成功解析了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针对胚胎冷冻损伤问题,开发出新型代谢调控冷冻保护剂及程序化冷冻技术,有效增强了胚胎存活能力。同时,团队联合企业推动技术标准化与产业转化,建立了从研发到牧场的完整应用链条,制定了胚胎生产质控与移植规范,为加速奶牛遗传改良、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及种业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刘红云教授聚焦“奶牛乳腺氨基酸和小肽营养与代谢”,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奶牛养殖面临的效益下降问题。她指出,产业升级亟需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与提升乳品质实现突破。其团队基于乳蛋白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创新提出氨基酸类营养调控策略,并通过优化日粮中氨基酸/小肽的平衡供给,显著改善奶牛泌乳性能与乳蛋白含量。该成果为构建节本增效的精准饲养体系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对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林淼副教授以“基于粗饲料瘤胃发酵挖掘可利用的厌氧细菌资源”为主线,分享了其在动物营养与饲料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团队开发智能化饲喂技术,优化日粮结构并探索低碳减排机制,构建了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针对肠道健康,研究益生菌代谢物与免疫营养的互作机制,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以推动无抗养殖;结合区域农业资源特点,创新秸秆等副产物的生物发酵技术,建立本地化饲料加工体系,促进农牧循环发展。此外,团队通过揭示乳腺发育分子机制及乳成分合成调控路径,提出营养干预新方案,为全产业链提质升级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

本次学术交流会聚焦前沿技术,三位专家分别从胚胎生物技术、乳品质提升及本土粗饲料开发等维度分享了创新研究成果,内容紧扣制约产业发展堵点问题,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有效拓宽了参会人员的科研视野,为新疆区域种业振兴、绿色养殖及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