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广袤的草原与牧场之间,常年活跃着一道坚韧的身影——他扎根边疆二十余载,以破解肉羊养殖技术难题为己任,用科技创新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精神。他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新疆畜科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文奇。
填补技术空白 构建精准饲喂体系
2006年,刚从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的王文奇加入了新疆畜科院。初入科研领域,他就敏锐地觉察出:“新疆肉精准的难题,为舍饲肉羊的精准化饲养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羊养殖效益整体不高,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本土化饲养标准。”这一洞察,成为他科研征程的起点。
他带领团队历时10余年,采用饲养试验、比较屠宰试验等多种试验方法,展开基础研究。基于对海量实验数据的深度挖掘,他创新性地构建了新疆乃至我国首个“代谢能和代谢蛋白营养需量”评价指标体系。王文奇回忆道:“构建那套营养评价体系时,每天要处理上千组数据,光校准参数和模型就失败了700多次。”功夫不有心人,这套体系的价值,正如他所期待的那样:破解了肉羊营养供给不精准的难题,为舍饲肉羊的精准化饲养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但他很快发现,新疆地域广阔,气候差异显著且饲草料品种繁多,仅有评价体系还不够,还得获取每种饲草料的准确营养数据。于是王文奇带着团队又扎进了农牧场,历时5年,建成涵盖118种饲草料、12项营养参数的庞大数据库。依托这一数据库,牧民和养殖户们不再仅凭经验喂羊,而是手持数据报表为每一只肉羊精准调配饲料,实现了肉羊饲养从粗放式管理向“科学定制”的转型升级。
创新牧养模式 助力草原畜牧业转型
在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下, 绵羊常会出现“夏壮、秋肥、冬瘦、 春死”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王文奇带领团队,迎风顶阳、爬冰卧雪,与牧民同吃同住,历经6个春秋,开发和实施了放牧绵羊“4231”牧养新技术——“4”指绵羊生产中的4个关键期(配种前期、妊娠中后期、哺乳 前期、羔羊出生后两周),“2”指每期补饲20天,“3”指每只羊每天补饲 300克,“1”则是贯穿始终的母子一体化管理理念。这项技术,打破了牧民“春瘦秋肥”的固有认知。
技术推广之路并不平坦。2018年冬天,王文奇带领团队在托里县开展绵羊牧养新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大风降温突然来临,给团队野外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王文奇手脚冻伤,大半年才恢复。在返程路上,他急性阑尾炎发作,却坚持把试验样品放回实验室后,才赶往医院。
示范应用表明,该技术使肉羊增重率显著提高15%以上,每只羊年均增收42元至110元。如今,“4231” 牧养法已成为北疆牧区广为推广的致富妙法。
深耕技术开发 解决饲草紧缺难题
深耕技术开发解决饲草紧缺难题2018年6月,王文奇在且末县开展饲草调研时,与芦苇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发现当地饲草料紧缺,却有丰富的芦苇资源,但由于缺乏加工调制技术,芦苇饲料化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王文奇带领团队,顶着炎炎夏日,深入芦苇青贮饲料制作一线,在芦苇滩、青贮窑场地一待就是半个多月,与养殖户一起同吃同劳动,手把手教他们芦苇青贮制作技术。他亲自示范“品尝”芦苇,还笑称“只要感觉有点甜,那糖度就差不多了”。
王文奇还组织团队制定了芦苇青贮制作技术方案,并针对不同规模的青贮制作需求,反复讲解演示,使全县10个乡镇的技术人员都熟练掌握了芦苇青贮制作技术。许多受训学员都知道了新疆畜科院有个“较真”的王老师。
此外,近些年来,王文奇带领团队因地制宜开展了棉秆、甘草茎叶等农作物秸秆,番茄渣、西葫芦皮瓤、沙棘叶等农副产品资源的加工调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累计推广应用新饲料万余吨,有效缓解了区域饲草料资源紧缺的局面。
扎根羊场羊圈 播撒科技星火
“把技术成果留在农牧民家”是王文奇始终坚守的信念。他年均深入基层150余天,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和培训,足迹遍布新疆各地牧场。
王文奇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推广上,更在于人才培养。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深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他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牧场,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把科研项目搬进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在野外考察时,他和学生一起搭建简易实验室,现场分析数据;在养殖场里,他耐心教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肉羊的生长情况。多年来, 他培养了一批既懂理论又能扎根一线的畜牧科技人才。
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回到家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当地畜牧业发展中;有的继续深造,为畜牧科技研究贡献力量。他深知只有让更多年轻人投身畜牧科技,新疆畜牧业的未来才有希望。
王文奇常说:“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泥,就能在畜牧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为推动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