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自治区畜禽良种繁育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在昌吉市启动,150辆用于储存、运送品种改良设备的车辆和仪器启程运输,陆续分发到各地区县市。这是我区畜牧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全疆畜禽品种改良体系在进一步完善。
畜牧大区的尴尬:一群土种牛不如一头良种牛
新疆是一个畜牧大区,但却不是强区,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畜禽品种改良上表现尤为突出。
“这些年,自治区抓牲畜品种改良化,将较多精力用在奶牛和细毛羊上,肉用畜的改良就比较滞后,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劣质的品种仍然占很大比重,存在‘奶牛不产奶、肉畜不产肉’的现象。不少地州很早就提出了‘三年改良、八年换种’的目标,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却是‘江河依旧、面貌不改’。有的奶牛养殖户,10多头土种奶牛一天只产20多公斤奶,养一群这样的土种牛还不如一头良种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全区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这番话,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区畜禽品种改良的现状。
多年来,新疆畜禽品种改良冷链体系建设一直较为滞后,欠账较多,设备更新率低,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基层人员素质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现行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我区当前加速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的需要,严重影响到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的进行。
自治区畜禽繁育改良总站现有5台20升液氮机,是上世纪80年代初购进的。由于设备老化、液氮生产成本高等原因,液氮已经停止生产约10年,目前主要从乌鲁木齐独川深冷设备有限公司购进液氮;阿克苏地区3台液氮机因机器老化,配件紧缺,无法正常生产和供应液氮;阿勒泰地区现有两台液氮机,一台因设备老化处于停产状态,另一台因质量问题无法正常供应液氮。其他地区情况也和这两个地区大体相当。同时,由于地区和县(市)站基础设施薄弱,现有的冻精和液氮运输、存储设备严重老化,很难保证县、乡站及各冷配点冻精和液氮的供应。很多地县乡镇都没有专属运输车辆,加之各配种站点标准化冷链设备配套程度低,配种服务半径和范围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畜禽改良工作的开展。
冷链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自治区畜禽良种繁育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将重点建设自治区畜禽繁育改良总站、14个地州市站、135个县(市)种畜场站和1554个乡镇(场)配种站点,目标是配齐所需各类仪器设备及液氮运输工具,培训基层品种改良技术人员1200人。项目总投资49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资金4221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680万元。
项目实施后,将在全区建立起设施完备,功能完善,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完善有效的畜禽良种繁育冷链体系,可以保证畜禽良种繁育工作所需液氮足额、及时供应和冻精的安全储存、运输、使用,确保全区畜禽品种改良工作持续、顺利进行。
项目实施可逐年提高我区畜禽良种化率,到2015年,全区年牛冷配比例将由目前的34%提高到90%以上,牛的良种率将由目前的55%提高到80%以上,奶牛平均单产将由目前的25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按照目前我区167万头奶牛计算,年可新增产值12亿元,可带动全区农牧民每年增收2亿元。出栏牛胴体重将提高15公斤,按照年出栏250万头计算,每头牛可新增产值200元。
自治区畜禽繁育改良总站站长石挺说,畜禽良种繁育冷链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还可促进区内品种区域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推动畜禽良种化进程,增加畜牧业产出效益,使畜牧业生产实现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